信贷货币规模快速回升势头不会延续 |
||
[商务前线]2019/2/20 8:04:00 | ||
在首月效应过后,信贷货币规模快速回升势头不会延续,未来信贷货币的增长将重趋平稳。货币增长平稳的格局,从根源上看,是由基础货币增长难以有效地持续扩张所决定的。在市场担忧货币环境收得过紧的同时,笔者判断却正好相反。依靠货币乘数扩张维持相对平稳的货币增长空间,也已压缩至一定程度。未来要维持流动性相对平稳的态势,势必面临以下选择:降准、新创基础货币投放渠道。 为维持货币乘数高位,保持广义货币增速相对平稳,以及降低储备货币获得成本,保持货币市场的稳定,我国或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。笔者认为,在2019年开年之初降准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,年内仍需要降准1个百分点以上。在新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未形成前,降准是央行难以避免的选择。 按照通常的货币增长中性基准,2019年M2增速在7.5%-9.5%间将是政策合意水平。当前货币实际增速显然已接近中性区域,未来货币增长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。未来货币当局的政策重心将转向价格,面对市场对经济前景的偏弱预期和价格低迷局面延续,未来降息概率正在快速上升。 首先,供给侧改革的阶段变化,使得降息迫切性上升。供给侧改革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心。回顾供给侧改革进程,“去产能”阶段以产能过剩治理为核心,时间大致在供给侧改革提出至2016年上半年期间;2016年下半年起,政策重心显然进入了“去杠杆”阶段,金融市场波动也同步上升;2018年四季度起,供给侧改革进入了第三阶段,以基建投资为主要内容“补短板”被提上议事日程,并得到切实执行。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持续底部徘徊,使得中小企业日常的困难程度和竞争压力持续扩大,叠加基建投资重要性的上升,“降成本”自然就成为了下一步供给侧改革的重心;融资成本偏高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客观事实,自然就进入了政策视野,降息就成了未来必不可缺的政策选项。 其次,价格形势的变化,提高了降息工具应用的针对性和必要性。市场主流预期一直认为国内存在着轻微的通胀压力,受货币充裕和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等因素影响,市场上的通胀预期一直未能消退。但受经济运行压力加大的基础性影响,以及猪肉价格走势带来的影响,未来通缩压力将上升。对2019年全年物价走势,笔者认为,上半年受猪肉价格非正常低迷影响,叠加季节性规律作用,CPI将延续下降态势,并在年中零基线上下触底,下半年在猪肉价格回升影响下走稳,低位徘徊;受基数变动影响,工业品价格在大宗商品价格企稳走平后,PPI同比价格走势全年都将运行在零基线上下的低位态势,年末才有可能略回升。价格走势偏向通缩,年内降息概率必然上升,笔者认为年中前后就会发生。 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,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。2014年以来,基础货币投放已由外汇占款的被动投放渠道,转向公开市场操作、再贷款和再贴现窗口等主动投放渠道,准备金市场形成并在基础货币调节中的重要性上升,基础货币利率在利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逐渐建立。在一个市场化的成熟金融体系中,政策利率是指准备金市场上的基础货币利率。我国目前已放开了银行体系中的存贷款利率,并着重引导市场建立市场基准利率。 因此,未来货币当局的降息行为,首先将发生在基础货币领域,比如调降回购利率。存贷款基准利率仅作为定价习惯和基准而存在,其在未来的利率体系中的重要性将不断下降。但就现阶段而言,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市场心理和银行经营仍有重要影响,调整力度超过基础货币利率变动,鉴于当前的经济运行和可能的通缩局面,央行未来的降息行为仍会选用银行存贷基准利率这一政策工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