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保监会于学军:我国外贸形势明显好转超出预期
[商务前线]2020/12/7 8:21:00

    “今年下半年以来,我国外贸形势出现明显好转,这有些始料未及,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中最超预期的一个方面。”12月5日,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围绕“当前我国货币环境正在出现变化,对宏观经济发展及调控将会带来影响“这一主题,在新华社瞭望智库主办的“2020第五届新金融论坛”上发言。
    于学军表示基于5月以来,外贸进出口形势发生的明显变化,他认为中国今年外贸进出口实现正增长是没有问题的。
    两大原因促外贸形势明显好转
    于学军指出,近年来,受我国生产制造成本的持续上升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,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进入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时期。2015至2019年,外贸进出口分别是下降8%、下降6.8%、增长14.1%、增长12.6%和下降1%,明显大起大落。从长期来看,我国外贸依存度持续下滑,从峰值2006年的64.2%下降为去年的31.8%。今年以来,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,以及美国总统大选等因素的扰动,中美经贸摩擦愈演愈烈,进一步延伸到科技、金融等领域,这使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受到明显的冲击。一季度,在去年下降1%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8.4%,仿佛一下子降到冰点。
    但是自5月以后,随着中国抗击疫情取得巨大成功,复工复产复商复业等进展迅速,外贸进出口形势也发生了明显变化,自上半年降幅收窄到减少6.6%,比一季度明显好转后,下半年降幅收窄更加明显。到最新10月份的统计,中国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3.71万亿美元,按美元计价只比去年同期减少0.8%,其中出口还增长了0.5%。最近四个月,分7、8、9、10单月来看,分别增长7.2%、9.5%、9.9%和11.4%。最近全国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大幅度增加,其中10月份完成的外贸集装箱1401万标箱,同比增长11.5%。
    那么在全球贸易大幅度下滑的大背景下,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何以出现逆势增长的态势?围绕这个问题,于学军表示于近期进行了一些调研和分析,并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:
    第一,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,工业门类齐全,尤其是以电子消费产品为代表的生活类消费品的生产制造,更具有产业链、供应链的明显优势。广东的一些电子消费品生产企业反映,如果将成本、产品质量和效率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进来,那么毫无疑问,中国仍还是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。另一方面,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,中国最早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、扩散,并率先恢复生产,使这些生产制造的优势得以体现。而印度等东南亚不少国家因难以扼制疫情的蔓延,以至许多生产无法组织恢复。所以,现在有不少订单重新转而投向中国,出现所谓的“爆单”现象。最近也有报道反映,中国的外贸企业又面临久违了的产能跟不上、招工困难、国际物流成本大幅增加等难题,爆仓、甩柜情况频发。据日本媒体最新的报道,中国国内供应链先于其他国家得以恢复,转移到国外的一部分生产回归国内,这也拉动了中国的出口。因此,目前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呈上升趋势,超过了历史之最。现在世界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依赖程度愈加明显。
    第二,与人民币重新面临升值压力有关。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,美联储从今年3月以后开始实行无限量的QE政策,虽使其资产规模迅速增加,由2月时2.4万亿美元至8月已超过7万亿美元,同时美元指数也从接近100快速下降为现在大约91,就此也改变了自2013年以来的强势美元局面。美联储超宽松的货币政策,以及美元的明显走弱,使人民币从5月开始进入升值通道,由之初的大约7.1:1美元,升值到现在的6.55:1美元。面对人民币重拾升势的局面,不少企业界、经济界人士均齐声呼吁人民币不能过快升值。现在外贸企业已感到人民币升值给它们带来的明显压力,因为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出口企业的收入减少,人民币升值百分之几,出口企业的收入就相应减少百分之几。
    不过于学军认为,正是因为人民币升值或面临升值压力,才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的出口。而一旦人民币出现贬值或贬值压力,就不利于中国的外贸出口。所以,自5月以来,中国出现的外贸出口逆势增长的局面,实与同期发生的人民币升值有关。反过来看,正是由于出口强劲才带动人民币升值压力,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的关系。或者再简单一点讲,凡是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时候,中国的外贸形势就好,凡是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时候,中国的外贸形势就不好。同时人民币出现升值压力时,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也开始体现,外资就会加速流入中国。据最新统计,今年前三季度,中国利用外资总额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,同比明显增加。9月末境外机构持有国内债券的托管面值达到2.6万亿元,比年初增长38.3%。最新的数据是2.76万亿元,已经连续24个月增持。
    人民币升值使我国货币环境悄然变化
    于学军认为,人民币汇率由贬值转化为升值,使中国的货币环境悄然发生变化。
    自5月以来,人民币由前几年的贬值压力转变为升值压力,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大幅度调整。为了应对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经济出现明显下滑的影响,3月16日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一次性调整为0,同时还实行无限量的量化宽松政策。随着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4万多亿美元陡增到7万多亿美元,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大幅度跳升,其广义货币M2由之前的大约15万多亿美元迅速增加到超过18万亿美元,于是美元又出现了全球膨胀之势,也使美元开始进入贬值通道。最近,花旗银行、高盛集团、彭博社等均一致认为明年美元仍将走软,有的甚至预测还会贬值20%。同时也有文章指出:美国空前的刺激性政策易放难收,预计将延续到2024年,一个原因就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大幅度调整造成的影响。而中国常态化的货币政策下,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,从而推动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。
同时,中国控制疫情迅速有力,并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,经济快速恢复,现在国际上普遍看好中国的经济增长。而反观美国,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显然很失败,总统大选又纷争不断,短期内的经济恢复增长难言乐观。
    中国外贸进出口及其顺差的增长,大量外资的流入,使中国的货币环境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。首先,外汇储备又开始趋于增加,为此央行已于10月10日发出公报,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%下调为0,这是自2018年8月之后再次恢复到0。同时,人民币汇率也达到自2018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;第二,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提高。至10月末的最新统计,我国M0、M1、M2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10.4%、9.1%和10.5%。其中广义货币M2的增速是时隔三年之后重返双位数增长,之前的三年即2017-2019年,增速均不到9%;更突出了M0和M2的变化,其中M0的增长十分惊人,因为2012年之后M0就进入单位数增长,特别是近三年,分别只增长3.4%、3.6%和5.4%,今年一下子超过了10%;M1的增速也不同凡响,由前两年即2018、2019年分别只增长1.5%和4.4%,今年一下子超过9%。
    于学军表示,今年以来,中国各个层次的货币增速出现这么大的变化,显然与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关,上半年我国紧急出台了不少抗击疫情的宏观调控政策,加大货币信贷的投放力度,支持抗疫救灾、复工复产等,“六稳、六保”各项工作任务均取得显著成效。
    “但除此之外,有无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的巨大调整,进而引发全球货币增加过多,并对中国的货币环境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呢?我认为是存在的,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这种影响还会越来越大,表现也会越来越明显。”于学军表示。
货币政策的变化带来考验
    于学军认为,货币政策发生的变化对宏观经济发展及调控带来新的考验。
    宏观经济最重要的调控手段是货币政策,而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化最后都会作用到货币供应的增量变化上。综观近20年来中国货币政策操作,其基础货币的投放与控制,从大的方面来看,一是受外汇储备的增减变化影响很大;二是2013年之后新出台的一些政策性操作工具,如中期借贷便利、抵押补充贷款、逆回购等。一般情况下,当外汇储备处于不断的增加状态,就以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来投放基础货币;当外汇储备处于减少的情况下,就以其他政策工具投放基础货币,并对冲因外汇储备减少而收回的货币。
   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以来,由于全球各国货币政策集体调整所带来的货币环境的变化,人民币由贬值压力转变为升值压力,外资从流出转变为流入,必然会对中国的货币管理形成多方面潜在的影响。这使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、货币特征等也会随着发生变化,并对宏观经济调控、资本市场、企业经营管理等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。于学军表示,这种变化、影响,一般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短期内外界甚至很难把握和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