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冶金报》社论:自律不松劲,决胜收官战
[商务前线]2025/11/19 8:20:00

    前三季度,钢铁行业用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印证了自律控产的价值——960亿元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.9倍,2.10%的销售利润率同比提升1.39个百分点,7.46亿吨的粗钢产量实现2.9%的同比降幅。这份“量减利增”的答卷,并非“天上掉馅饼”偶然出现的行情,而是全行业坚持自律控产、积极践行“三定三不要”经营原则的馈赠。
    然而,成绩单的背后仍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。前三季度,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为6.49亿吨,同比下降5.7%,需求“退潮”明显比供给“刹车”来得更猛、更快。
    必须看到,当前,充裕的供给能力与减弱的需求强度之间的矛盾仍较为突出。2021年起,钢铁行业认真落实国家产量调控政策,粗钢产量稳中有降,今年初至今仍保持同比下降趋势,但同期钢铁需求降幅更大,供给与需求的阶段性错配矛盾突出。
    在不久前召开的三季度部分钢铁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上,多数企业对今年第4季度的行业形势持谨慎乐观态度。他们认为,虽然前三季度行业盈利同比大幅提升,但供强需弱的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,供强需弱态势也将长期存在。
   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——进入第四季度,传统的“金九银十”,钢材价格偏弱震荡运行;10月上旬,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环比增长8.2%、同比增长7.8%,钢材社会库存也攀升至近4年的同期峰值;原燃料价格走强,9月份主要原燃料各品种平均价格以上升为主,其中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较大为4.64%,全行业前三季度积累的盈利成果面临被吞噬的风险。
    供需失衡是造成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的根本原因。价格、产量、成本、效益等经济运行指标,还有进出口、库存、表观消费量等指标,情况好不好、合理不合理、正常不正常,主要还是取决于供需关系。供需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,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。
    那么,既然产量已经在下降了,为何供需矛盾仍在加剧?答案藏在部分企业对需求预期的误判和短视“算盘”里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10月上旬,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日产粗钢203.2万吨,旬环比大幅增长7.5%。仍有一些企业抱着“别人减产我增产、摊薄成本继续卷”的侥幸心理,把满负荷生产当业绩,把低价抢单当手段。当前钢材市场出现的库存高企、价格低迷现象,正是这种“个体‘精明’、集体吃亏”导致的后果。
    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,部分钢铁企业还在搏产量、拼价格,通过“以价换量”扩大出口,导致今年1-9月份钢材出口增长9.2%、均价下降9.5%,看似是打开了海外市场,实则是出口总量上涨、出口总金额下降。
    实际上,市场大浪中从不缺乏破局经验。今年上半年,20家千万吨以上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.7%,降幅大于全国产量降幅,大企业在加强自律方面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,用“产量减法”换来了“利润加法”。这足以证明,自律不是自我牺牲,而是自我保护,控产不是放弃增长,而是高质量增长。
    第四季度不仅是2025年的收官战、“十四五”的收官战,更是钢铁行业守住盈利成果的关键战。这场战役,拼的不是产量排名,而是效益成色,比的不是“谁更能生产”,而是“谁更会控产”。
    10月31日召开的钢协三季度信息发布会强调,面对当前发展形势,行业既要坚定发展信心,又要增强行动自觉,充分认识到加强行业自律、维护市场秩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。要想打赢“收官战”,必须扎扎实实强自律。“龙头”企业要继续扛起带头责任,不仅自己要控好产,还要为中小企业分享经验,避免各自为战、造成内耗。所有钢铁企业都应把“以销定产、以效定产、以现定销”原则刻进经营骨髓里,不把现金变成库存,不搞无序低价竞争,不做透支未来的短视决策,真正践行“讲信用、重自律、守规矩”的准则。
    前三季度的盈利成果来之不易,守住这份成果不仅是为了今年有个好收成,更是为了钢铁行业的长远路——“十五五”高质量发展蓝图绘就,自律控产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钢铁行业转变发展理念、提升质量效益、促进优化升级的必经之路。只有每一家企业都把“讲信用”当底线、“重自律”当自觉、“守规矩”当习惯,钢铁行业才能真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