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民银行、证监会等多部门政策协同发力下,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迎来阶段性回暖。
财联社据相关渠道统计,2025年一季度民企债券发行规模达1143.24亿元,同比增速超13%,加权平均利率降至2.39%,创历史新低。政策工具箱扩容与金融机构创新增信双轮驱动,民企债券市场正加速破解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困局。
民企债券融资放量,结构优化
中债资信企业与机构部负责人孙静媛对财联社表示,2025年1月1日至3月31日,民企(非金融企业)债券发行145只,发行规模1143.24亿元,民企发行家数相较前两年仍处于扩容阶段;从发行成本看,加权平均利率2.39%,较上年同期中枢进一步下移。
从资产支持证券(ABS)市场来看,民企融资也在放量。据证券日报报道,截至2025年2月20日,全市场累计 225 单 ABS 项目成功发行上市,其中民营企业作为发起机构的项目达 150 单,占比高达 66.67%,发行规模合计 1127.15 亿元,凸显民企对资产证券化工具的广泛应用。
从底层资产类型看,相关项目覆盖供应链应付账款、银行及互联网消费贷款、一般小额贷款债权等 13 类基础资产,通过多元化资产结构有效盘活企业存量资产,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。
政策发力,激活市场
多部门政策正加快发力,支持民企融资。
交易商协会近日发布《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提出14条举措,包括简化发行流程、扩大增信工具适用范围等。
此外,央行提出,设立债券市场“科技板”,聚焦科创企业、私募机构发行科创债。中证鹏元高慧珂指出,民企债对利率敏感性强,当前低利差环境叠加政策支持,发行成本优势显著;随着债券市场发债结构变化、风险逐渐出清,存量民营债券信用风险可控。科创债、绿色债等主题品种将成主要增长点。
据中国经营网报道,广东、上海等地联合交易所近期召开民企融资座谈会,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债发行。例如,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发行规模同比增45%,资产支持票据(ABN)占比提升至30%;兴业银行、招商银行等创新“股票质押型资产担保债券”,票面利率较市场估值低60BP,降低融资成本。
仍有“短板”待补
当前民企债券市场仍面临增信体系待完善与投资者结构单一等短板。
据证券日报报道,民企债券担保覆盖率不足 30%,专业担保机构参与度低,且银行理财、保险资金占比超 70%,高风险偏好资金入场缓慢。为破解这些瓶颈,未来可从产品创新与生态构建两方面发力,一方面试点 “知识产权质押债”“碳中和可转债” 等,匹配民企多元化融资需求;另一方面设立民企债券稳定基金,探索地方政府风险补偿机制,降低承销机构顾虑,推动形成更具韧性的市场生态。
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张琦认为,当前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发生一些结构性改变。一是,除地产以外,其他非地产行业融资开始回暖;二是,民企债券行业结构优化,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成主力,传统行业融资仍较弱;三是,AAA级与AA+级民企与国企的利差收窄。同时,民营企业融资仍存在一些难题,如民企债券增量融资主要靠可转债,普通债券对民企融资支持偏弱,融资环境总体有所改善,但主要反映在中高等级主体,弱资质融资难仍是主要问题且有加剧趋势。
中债资信技术标准部负责人霍志辉表示,近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参与下,民营、科创企业融资环境向好,当前债券市场发行成本较低,发行期限有延长趋势,均有利于企业债券融资。随着债券市场发债结构变化、风险逐渐出清,存量民营债券信用风险可控。
业内人士称,政策红利释放与市场机制创新共振,民企债券融资正步入“量增质升”新阶段。然而,破解长期结构性矛盾仍需增信工具突破与投资者生态优化。随着“科技板”等改革落地,民企债券市场或成为稳经济、促创新的关键引擎。